最高稅率飆升至3500%!美國關稅“大刀”砍向光伏
2025-04-23 237
國際電子商情22日訊 當地時間4月21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了對東南亞四國(越南、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進口光伏電池、組件的“雙反”關稅終裁結果。在公開的終裁稅率中,最為夸張的當屬柬埔寨,個別柬埔寨企業被裁定反補貼稅達3403.96%!
相比2024年底的初裁結果和今年2月的修訂,終裁稅率再度飆升。具體來說:
- 柬埔寨:該國多數光伏企業的反傾銷稅被認定為117.18%,反補貼稅被認定為534.67%,總稅率高達651.85%,相較初裁結果翻倍。而包括Hounen Solar、Solar Long PV Tech在內的4家企業,因未配合美國“雙反”調查,總稅率飆升至3521.14%。
- 泰國:多數企業終裁稅率為375.19%,但有兩家企業的總稅率高達972.23%。
- 越南:是目前東南亞四國中光伏企業最多、光伏產能規模最大、對美出口額最高的國家,該國光伏產能面臨的終裁稅率在120.69%到813.92%之間。
- 馬來西亞:終裁稅率相對較低,在14.64%到250.04%之間,包括韓華Q-Cells、晶科能源等國際龍頭的屬地公司在內,多數企業面臨的總稅率低于50%。
據悉,上述終裁稅率需在當地時間5月20日左右,經過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聽證會投票后才會最終落聽并進入實施流程。
該消息一出,震動全球光伏產業。
有分析指出,美國此次針對東南亞四國發動的光伏貿易壁壘,實質上延續著遏制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企圖。
中國光伏企業歷經多年"雙反"、301條款及201關稅的持續施壓,對美出口已與關稅脫敏,主要通過東南亞等海外基地實現對美間接出口。“關稅戰”沖擊雖造成中國光伏廠商海外產能成本上升并進一步擠壓盈利,但相較于美國本土制造成本,或仍具相對優勢。
反觀美國光伏產業,呈現"頭重腳輕"的結構特征。盡管全球光伏市值第一被美國光伏組件企業第一太陽能(First Solar)奪走(2024/5/21市值210億美元),但美國本土產業鏈集中在下游,以組件和光伏裝機為主,上中游產業仍在建設當中,原料主要進口自東南亞國家。
從市場表現來看,美國光伏裝機量雖維持正增長,但增速已顯著落后于亞歐主要市場。究其根源,一方面,由于美國國內產業對外依存度較高,但本土化政策導致產品原料進口受阻,部分需求被抑制;另一方面,雖然政策支持力度不小,但實際產能落地仍需時間。